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的战略任务。城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力量,而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城市现代化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第三次城市革命
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正伴随21世纪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存在重大变革和转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一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因此而进入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新纪元。
(一)历史的进程
透过科学的目光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就能掌握城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城市对科学的依赖,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用物理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的话说,“科技设定了城市的极限,指出了都市发展的大致方向。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说,技术定出了能够发展的‘壳’。我认为,在都市发展上,我们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建立都市的技术上几乎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建造出任何都市,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电梯速度的限制不在于电梯本身的技术上,而在于人的耳朵的结构和承受力。
城市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和革命性转折,就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即“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工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
第二次城市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第三次城市革命比前两次城市革命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次城市革命。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并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发展时代。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将进入共生、共享、共荣的“三共”和谐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深刻的动因
每一次城市革命的发生,均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动因。引起第三次城市革命的主要因素有:
1、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过了采集狩猎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给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过分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依赖,不可避免地产生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所以,工业经济时代,又可称物质经济时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依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而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或服务的经济。历史上,对应两个经济时代的更替,产生了两次城市革命,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必然引起城市发展方式的变革。
2、数字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各有其价值与功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现代网络经济以信息革命为基础。信息革命的实质就是实现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可能传递或获取他所需要的任何形式的信息。现代网络经济的不断扩张,使得原来需要集中才能发展的科技、教育产业也出现了分散发展的可能。例如英特网的普及与发展,不仅使得白领工作人员在家庭办公成为可能,使学生在家里上学成为可能。而网上银行,网上商务以及网上教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和大学城趋于分散而走向更加接近居民,实行分散化的布局,改变了城市之间功能和优势的格局。使城市在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了更大的适应性;在布局选择、规模构造、以及产业选择上存在更大的灵活性。
3、社会进入“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阶段。人类生活进入到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阶段,其标志是,人类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享受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人的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发展,志向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发展以及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和实现的需要。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实质就是满足人追求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居民对消费的变化表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以追求生活质量为目标,以非物质产品消费为对象的个性化发展时代。
4、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崛起。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已成现实,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时代也稍然到来。老年生活方式和老年文化,对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个体及家庭的工作时间虽然减少了,但可支配的财富和权利却迅速地增加了,休闲文化迅速崛起,休闲旅游业逐渐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
5、经济自由开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断强化。经济开放和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实现的前提。国家和区域在经济上的自主和开放,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城市和企业都变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自由活动的经济主体。各国金融市场,服务市场互相对外开放,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金融中心,标志着经济自由开放已进入顶级发展阶段。同时意味着经济平面网络体系得到强化,各经济主体之间横向互动作用加强,反映经济权力的分散化,竞争的多角化。
所有这一切,都对城市革命产生方向性的影响。
(三)巨大的变化
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过程和方向历史性转折。具体表现为:
1、城市机理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城市革命的第一步,也是城市革命的首要方向是信息化和数字化,就是要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可以传输的数字来表达城市的各个方面,总体特征、运行程序和变化状态。城市数字化的结果,是数字城市的诞生,进而产生虚拟城市。因此,数字城市、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并存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体系的重要特征。
2、城市发展个性化。工业化,是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工业化必然导致趋同化。包括城市规模扩张化,城市功能趋同化,城市产业及其结构,城市产品和服务,城市形态及形象无差别化等。趋同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城市自然历史文化景观不予重视,或者人为地将其破坏。
第三次城市革命,将使城市发展趋势发生逆转,即以为满足人的个性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个性化的发展。
3、城市生活社区化。社区生活,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特色。它充满了人的情感、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资本主义,特别是初期,引起了乡村社区生活的大变迁,加上高大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的分隔,使城市居民逐渐互相疏远,使人类所需要的亲情感、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难以满足,同时还引起了城市犯罪以及心理变态与精神病患者的增加。
第三次城市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居民生活高度社区化。社区化是居民社会化的体现,也是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在中国是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社会,居民生活社区化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4、主导产业服务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发展的目的是人,发展的依据也是人,从而培养人的个性、知识、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信息、教育、科技等产业,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住宅产业更日趋重要。为老龄消费和休闲消费提供公共服务业、个人服务业等,也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5、城市布局分散化。资本的集中和集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由于城市具有集聚效益,“向城市集中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⑤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相继出现。同时,在城市内部物质要素高度集中于人口主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设施先进的,商业和银行密集的繁华的商务中心区。
第三次城市革命,将对这种集中趋势产生巨大的延缓和冲击作用,对部分产业,还会起到分散化作用。而产业的相对分散化发展,将促进城市布局出现分散化倾向。
6、城乡关系协调化。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城乡对立,人与环境的对立。新的城市革命,将引导以往的城乡对立关系,人与环境之间对立关系,向共生化、和谐化方向发展。城市更多地为腹地农村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权力的分散化,经济的自由化,决策的自主化发展进程,使得人与环境之间必须走向协调,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必须走向共生、共享、共荣的“三共”发展关系。
7、建设管理民主化。工业社会,人们关心的是挣钱,关心的是财富积累和物质消费。而当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之后,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事业、社会关系和环境质量等,必然予以关心,会自觉地关心和参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法律、决策和管理。对城市就业、住房、迁移的有关法律政策,城市治安、社会保障及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方式等等,成为城市的自觉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为政府实行民主化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群众基础,有利于建立和建设城市新的管理机制。
新的城市革命,既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上的挑战。
二、中国城市化道路和特色
“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世界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城市化道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其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中国城市发展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三大潮流;其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二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其三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但同时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
(一)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在过去的讨论中,关于城市化道路主要集中在重点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或城市体系问题上。我们认为这确实是城市化道路问题,目前基本上已经取得共识,即我们必须同时发展各类城市,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因为每一种规模和类型的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弱点,都需要发展,不能以一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去代替另一类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城市化道路的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城市化?实际存在两种主要的途径。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市场导向型。
1、政府主导型。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新建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建立工业基地。同时投资建设职工属宿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使在短时期内随着企业的建设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并按城市运行的新兴城市,并由此来推动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的提高。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主要是采取这一道路发展和建设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
政府主导型发展建设城市,提高城市化率的主要特点是:1)计划性很强,政府完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其他既定的条件和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决定城市发展的个数的规模。包括在特殊情况下减少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完全通过自上而下来实施,甚至是一级一级来实施的,一般居民和下级单位没有主动权和积极性;第三,城市化过程受到严格的行政控制和政策限制,最明显和突出的是人口政策和户籍限制,辅之以经济政策和其他手段等。政府主导型虽然在一定期内使城市得到一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水平提高缓慢,造成城市水平的滞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不能不与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自身的道路以政府主导型是分不的。
2、市场导向型。城市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选择的唯一的空间形式。没有完整的城市体系,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要发展和扩大,就必须发展城市。可以说先有市,而后才有城市。一般说,市场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市政设施的建设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是三位一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就是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结果。例如,淅江的义乌市、福建的石狮市、浙江温州市的龙港镇等等,无不如此。充分显示了市场与城市相互促进和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这类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特点是:(1)城市投资的多元化。主要是企业、居民和政府同时进行投资,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和相关联的设施;居民投资建设住宅,包括购买住宅;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2)发展和建设速度快,协调性强,城市各项事业和设施一般都可配套建设,同步行进;(3)城市建设和发展,讲究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重复建设较少,更新换代快;(4)城市建设发展不仅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进而带动周围农村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改变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道路的模式,而更多地走市场导向型的发展之路。
我们必须指出,在一些地方,并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崇拜指标,过多地用行政手段和首长命令,或制定规划,来规定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时限、速度和指标,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指标,而不是着眼于从基础上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作为发展城市化基础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去着力去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农”问题,不去去大力培育市场经济。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出现一些副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严重关切和认真研究的。
(二)城市化的特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和方针。特色的城市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不仅要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而且更要重视城市化的中国特色。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同样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国城市化特色主要体现在:
1、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的主要任务。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高科技城市又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时期,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代,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一些城市,特别是处于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把发展信息产业放在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光依赖于传统工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同时取决于信息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
2、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同时推进。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经常表现为集中型的城市化,而信息化时期的城市却表现为分散型的城市化,或者说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同时发展,特别是一些先进的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居民向郊区和附近小城镇迁移开始出现苗头。因为信息时代,由于通讯技术和交通事业的惊人发展,使居民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可以远距离的分离。
3、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同时推进。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加速实现农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实现城市生活方式,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这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仍需要加速城市与农村在空间上明显分离的城市化进程,使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
4、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同时推进。在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城市现代化已经提到日程,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这些地区城市化的任务还没有实现,仍有继续加速和提高城市化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城市现代化与继续城市化的双重任务,形成相互推进的态势,现代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现代化。
5、大城市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同时推进。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一方面,城市化的总水平会相对低一些;另一方面,小城镇必须大力发展并容纳更多的人口。小城镇得到发展,建设好了,“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里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体现了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特色。
三、城市现代化的命题和标准
1、城市现代化概念。城市现代化是普遍接受的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表述。有的学者提出。城市现代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变过程,它是一个全面和综合发展的概念。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厂、住宅、道路、通讯、生态环境、公共文化设施等各项建设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体现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运行与协调发展。它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为目的。狭义的城市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着重是旧城更新和新城建设两方面。
归纳起来,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多功能子系统按现代方式均衡、协调运行,使城市整体的发展和竞争力达到所处时代的先进水平。它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有阶段性的。
且不论概念或定义是否科学和确切,存在争论并需要明确的是,城市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或地域系统,城市现代化界定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内?因为,在我国城市有多重意义。一是行政区,除了市区外,还包括市管县或县级市;二是城区或市区,但不包括所辖县或县级市,由城区和郊区组成;三是建成区,一般不包括郊区。此外,还有规划区。由于空间概念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其经济社会内容、结构、关系和水平也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所以,城市现代化概念,实际上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是现代化,二是什么是城市,如果城市界定不清楚,城市现代化也难以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2、城市现代化边界。有的学者提出,从理论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边界应在两个层次上做出明确判定: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级层次。它是指世界上具有独立的立法、司法、行政和外交能力的国家,它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去设计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并规划不同时段(期)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个层次是区域级层次。是指在一个国家之内具有一定地域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行政区域。在这个层次中,规定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面积(不能太小;不能割裂区域中所应包括的城市和乡村;也不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外溢性效应等)、一定的人口规模、相对独立的经济规模和一定的生态环境单元时,才可能有效地担负起实施和规划该区域现代化进程的职能。
因此,现代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
A.地理规模的边界确定。任何一个区域均由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与处于边缘地位的农村所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在区域之内,城市与农村是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根据区域发展的一般演化规律,在区域内处于边缘地位的广大农村,其发展要依靠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去带动。我们讨论区域现代化时,不仅仅是指区域内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现代化,而且还必须包括区域内广大的农村现代化。在考察现代化状况时,我们研究的对象应是区域的整体——城市与农村的集合体。不能在实施现代化时,只讨论城市本身,而把该城市应直接带动的农村地区排除在外。只有当现代化的空间概念得到充分体现时,现代化的实施平台才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中国,实施现代化的最小地理规模应当不小于地级市单位。
B. 人口规模边界的确定。按国际标准并考虑中国的实际,至少在一个地理单元中,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总量不少于200万人口时,才具有实施现代化的资格。小于此人口规模的地域,原则上不具备独立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意义。
C.经济规模的边界确定。一个可以独立执行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完整的经济结构,其中,一、二、三产业应能交互形成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和独立的市场体系。在中国,具有独立经济规模的行政区域不应低于地级市。
D.生态环境的边界确定。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的现代化空间概念,还必须考虑生态与环境的约束边界。实现生态化是一个区域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标志,只有区域具备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消除环境公共危害的外部性溢出效应时,区域才能有资格谈论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在中国具备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的也应不低于地级市的行政级别。
其作者认为,所谓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不能无限制地缩小到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甚至到一个家庭。现代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所要求的地域空间范围应当满足上述四个基本约束条件。只有这样,讨论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才具有实质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情形下,在中国可以担负执行现代化职能的行政单元,不应低于地级市的级别。
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城市现代化”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因为,在我国包括广大农村或众多个县和县级市的地级市,不是一个科学意义上,或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个地区或区域。地级市现代化与其说是城市现代化,不如说是地区现代化。当然,ⅩⅩ地级市政府研究和制定的ⅩⅩ市现代化战略或规划,毫无疑问是包括整个行政区域的现代化战略或规划,但是在战略和规划中是否形成或列出中心市区或城区的现代化战略和规划,各地级市的处理是不同的。对大城市的一个城区能否研究和制定相对独立的现代化战略和规划,是一个类似的问题。地级市以上城市的中心城市或大城市的城区能否率先实现现代化,并对整个城市行政区的现代化发挥作用。
此外,不能满足上述四个条件中任何一个的县级市,如江苏昆山市、浙江义乌市等县级市是否能提出现代化的问题,作为市政府能否研究和制定现代化战略或规划。
对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城市的空间概念是非常复杂的。城市 空间概念和范围的不同,所包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内涵就不相同,整个结构和系统也就不同,所以不是用简单的地域面积所能概括的。与此同时,城市也因规模和类型的差别而有所不同。我国目前660多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地,东部、西部、中部等。城市的规模不同,大的逾千万人口,小的只几万人口。同时,设市和建城的时间不同,有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的城市刚刚建立不久。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类型不同,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沿海城市、内陆城市、平原城市、高山城市;工矿城市、工业基地、港口城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商贸中心城市……等。由于城市类型不同,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因素,以及城市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笼统地用行政级别来规定城市现代化的边界。
城市现代化标准。城市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存在客观的标准。这几年,在全国、各省以及许多城市都在认真研究现代化的问题,提出反映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甚至提出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这对推进城市现代化是有益的。但是,现代化是极其复杂的,城市更是一个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综合体,包含众多的因素,宠大的体系,复杂的关系,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化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现代化社会政治制度,现代化的环境生态系统,现代化的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等。同时,城市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其差别更明显,更悬殊。所以在研究现代化的标准或制定现代的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时,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同城市虽然存在共性,但是城市之间的规模、区位、结构、功能、形态等各不相同。共性可以用同一指标加以衡量和测定,而个性却不能加以衡量和测定。对不同的城市即使用同一指标测定,其内涵和反映的水平和问题也不尽相同。个性就是特色。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是应该突出特色,使城市现代化具有更深的内涵,更加细腻和生动活泼。有人认为,特别是建筑专家认为,摩天大楼仍是美国城市特征,但决不是中国城市的特征。
2、内容与形态的统一。城市在本质是一致的,但形式却各不相同。对城市的设施也是如此。对居民住宅虽可用面积来统一来衡量,并表明其水平。但,居民有的喜欢宽敞,有的讲究式样和风格,有的更看重区位,只用住宅面积并不能完全反映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的居住条件及其满意度。
3、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城市发展和建设不仅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而且更需要数量所包含的质量。如,基础设施中的道路,需要达到一定的长度和面积,特别是人均面积,但是如果布局不合理,设计不科学,路况不良,管理不善,经常堵车,那同样达不到现代化的水平。所以,既要有数字头脑,更需要有质量观念。相同的指标可以反映不同的内容和布局,指标只是一个参考值,不是绝对的,不能迷信。
4、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人的需要,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好吃不如爱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说明人的主观因素对客观物质及标准的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居民都有自己的习惯、兴趣和偏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准。
5、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每一个城市都是一部史书,包含丰富的文化。城市的建设同样是文化的建设和创造。现代城市以现代人为核心,城市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城市居民必须有高度文化,现代文明。所以,确定现代化的标准或选择指标一定要有反映城市文化和居民文明的内容。
6、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工业社会文明不是人类文明的顶点,而是一个驿站。现代化描述了比工业化更为复杂得多的过程,需要反映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现代化指标是一个动态系列。
所有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城市现代化既具有工业化时期的主要表现,又具有信息化时代的因素。在设计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工业化现代化的指标,又要有反映信息化现代化的指标。(杨重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