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武汉市提出于3年内拆迁完二环线以内的城中村。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市民,在这一华丽转身的过程中,还有着怎样的矛盾与冲突?本次武汉市“两会”上,政协委员薄洪莉提交提案,建议关注这一“新市民”群体,在城中村改造后,积极引导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现象 生活在楼上
心留在了楼下
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楼,一条条宽阔道路,满眼的绿色……昨日,当记者走进汉阳江博社区时,已经看不出曾经城中村的痕迹。
正在自家阳台上忙碌袁婆婆说,自从搬入还建房,朋友们都说自己变洋气了,生活比原来更讲究了。“为了适应这楼房的生活,我花了差不多3年时间。”袁婆婆回忆,当初她想把被子、腌菜拿到楼下的空地晾晒,却被告知不允许,还有那些锄头、铲子,更不能放在楼道里。
生活在楼上,心留在楼下,远不止袁婆婆一个人。
3年前,家住汉口长丰村的张毅(化名)因为城中村改造,一夜间身家千万,与他一道暴富的还有很多邻居。
以前,张毅会出去打打工,自从一夜暴富后,他就整天泡在家附近的麻将馆里。张毅儿子今年22岁,高中毕业不想读了,也干脆在家里呆着。
张毅担心儿子跟同村孩子学坏,给他找份月薪800元的工作混混点。考虑到上班的地方离家远,还给儿子买了辆30多万的宝马。“村里的孩子都是开宝马,他的车绝不能比别人差。”张毅说,从他内心来说,还是希望儿子有份体面的工作,或者有门手艺,毕竟坐吃会山空。
亲历 红霞村村民变市民
物业费仍由村集体出
武汉市人大代表万建平,任职洪山区青菱乡红霞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而红霞村,正是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个典型。
万建平说,红霞村2006年开始改造,全村近5000人中,70%住进了小区楼房,都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有股份分红,村办产业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有部分人进入黄家湖大学城做后勤工作。
当然,村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确实感觉有些不适应。万建平介绍,改造初期,大家觉得住楼房比较局促,物业管理也很严格,不如过去住私房更随意。“考虑到大家难接受,直到目前,社区物业费仍由村集体来承担。”
除了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些规划层面的问题,也让万建平比较苦恼。
万建平提出,“城中村”改造初期,对房屋维修基金问题欠缺考虑,导致现在维修资金紧缺;另外,新建小区内道路、路灯等公共设施的维护、更新也成问题,期盼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建言 进行文化渗透
是“城中村”改造必要一环
薄洪莉委员指出,村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中,方面,受传统习俗、生活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共文明素质还存在与城市文明不协调的现象;另方面,房租成为一些新市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不能掩盖青壮年“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同时,村民在得到补偿安置费和股红收入后,炫富心理滋生,摆排场、比阔气等现象也有抬头。
“帮助村民与市民生活接轨,进行文化渗透,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必要步骤。”薄洪莉建议,应创新社会管理手段、打造新型社区,同时提升回迁居民素质,培育新市民;通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等,加强居民的参与互动,潜移默化地改变其原本的文化认同,使其接受城市文化,转变角色,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发生。
腾讯微博网友热议
景观城市化不够心理层面也需城市化
woshihaowa:这不是一项短期突击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改变,最重要是精神文化的熏陶。
李沛:仅仅实现景观上的城市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心理层面的城市化。如何从村民转变为市民,政府需要引导“新市民”形成新的生活习惯、新的行为方式,融入新的社会群体。
高兴:首先要让“村民”认可“市民”身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同时,要帮助他们就业,保障他们的社保、医保、养老保险等福利。